“妈妈,你看我画得好吗?”
当孩子举着画作,满眼期待地望向你时,你看到的,可能只是一团“乱糟糟”的线条,或是一个“头大身子小”的“怪人”。
“老师,我家孩子最近总画黑漆漆的东西,是不是心理有问题?”
“孩子回家总说不想画画了,可明明之前很喜欢...”
“孩子最近很烦躁,问他什么都不说,真不知道该怎么办...”
这些场景,是否也曾出现在你的生活中?孩子的画,有时像一本无字的日记,写满了他们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快乐、困惑、甚至小小的忧伤。遗憾的是,我们常常读不懂,或过度解读,那份焦虑和无力感,当过父母的人都懂。
在天津,有一位叫徐小凤的妈妈,她不仅是一位6岁女孩的母亲,更是一位在美术教育一线深耕了13年的老师。面对过
10000+个性格迥异的孩子,她渐渐发现了一个被很多美术教育忽略:
孩子的画,从来不只是“画得像不像”那么简单。
每一笔色彩,每一个形状,都在诉说着孩子内心世界的“悄悄话”。
“心灵美术”的诞生,源于一份“看见孩子”的渴望。
徐小凤老师拥有25年深厚的绘画功底,但让她与众不同的,是她花了整整10年时间,潜心钻研绘画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。她意识到,传统美术教育固然重要,但“懂”孩子的心,比“教”他们技巧更重要。
于是,她做了一件不同的事:将专业美术教学与绘画心理学、儿童心理学深度结合,开创了独特的“心灵美术”课程体系。
这不仅仅是教孩子画画,更是在搭建一座桥——
一座让孩子能自由、安全地用画笔表达内心的桥:开心、生气、害怕、梦想... 都可以在画纸上流淌。
一座帮助老师和家长真正“读懂”孩子情绪和需求的桥:那些看似混乱的线条、偏爱的颜色、反复出现的形象,都在传递着重要的信息。
一座培养孩子独特“绘画思维”和自信表达能力的桥:让孩子不仅学会技法,更形成自己的视觉语言,勇敢地表达“我是谁”、“我看到了什么”、“我感受到了什么”。
“徐老师,你是怎么看出孩子最近有心事的?”
“孩子在你这里画完画,回家话都变多了...”
这是徐老师最常听到的家长反馈。因为在这里,孩子的画被“看见”,情绪被“理解”,内心被“接纳”。艺术,成了他们释放压力、建立自信、甚至疗愈伤口的温暖港湾。
当画笔成为“疗愈”的伙伴:
徐老师深知,成长并非一帆风顺。当一些孩子陷入抑郁、厌学、焦虑、网瘾的泥沼,封闭心门时,她作为青春期心理咨询师的专业背景和艺术疗愈的方法,成了打开心扉的一把温柔钥匙。
一个在咨询室沉默不语的孩子,可能在画布上画出了内心的风暴;
一个被焦虑困扰的青少年,可能在涂抹色彩的过程中,找到了平静的角落。
用艺术而非说教,去触碰、理解、疏导青少年的情绪困扰,徐老师陪伴了500+个迷茫的少年和他们的家庭,重新找回前行的方向和力量。这份“艺术疗愈”的力量,也温暖了2000+个渴望更懂孩子、改善亲子关系的家庭。
懂孩子的老师,也懂妈妈的心。
在陪伴无数孩子和家庭成长的过程中,徐小凤老师深切感受到:一个被理解、被支持、内心充盈的妈妈,是孩子最好的成长环境。作为心理咨询机构的联合创始人,她同样关注着妈妈们的成长与幸福。
她理解妈妈们的疲惫与压力;
她支持妈妈们寻找属于自己的空间和力量。
通过专业的心理疗愈,她帮助3000+位女性梳理情绪、找回自我、活出更舒展、更自信的状态。因为妈妈好了,整个家才会更好。
徐小凤是谁?
她是6岁孩子的妈妈,也在带娃看世界的路上不断学习。
她是美术老师,但更执着于做孩子心灵的“倾听者”和“翻译者”。
她是心理咨询师,坚信艺术是疗愈心灵的温柔良药。
她是一个持续成长的女性,相信“爱自己”是给孩子最好的榜样。
在天津,有这样一位老师:
她不会只夸你孩子“画得真像”,而是会和你聊聊“孩子最近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开心事/小烦恼?我从他画的这片阳光/这团乌云里感受到了...”
她的课堂,不仅是技能的传授,更是情绪的出口、自信的起点、亲子理解的桥梁。
如果你在天津,
希望孩子的画笔下,流淌的不仅是色彩,更是被看见、被理解的喜悦;
渴望找到一位真正能“读懂”孩子画外之音、内心世界的老师;
当孩子遇到情绪困扰或成长烦恼时,期待一种更柔和、更深入心灵的支持方式...
或者,你是一位妈妈,
在养育的路上,有时感到迷茫或疲惫,渴望被理解、被支持,找回那份内在的从容与力量...
那么,徐小凤老师和她的“心灵美术”,或许能给你带来不一样的启发和温暖。让孩子的每一次涂鸦,都成为亲子间心照不宣的温暖对话。
屈静从事教育工作20余年、教培行业运营管理10余年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,曾任天津广播电视台教育频道《奇趣少年团》栏目组运营总监